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高血脂 > 疾病治疗 > 食物过敏与高血脂相关

食物过敏与高血脂相关

发布时间:2017-11-24 21:07:35   点击数:

心内空间

体检人群食物不耐受与高脂血症的相关性

作者:王艳王嵘赛晓勇孙玉发郑延松周静刘华

文章来源:中华医学杂志,,95(02)

摘要1

目的

观察体检人群中食物不耐受与高脂血症的关系。

2

方法

选取年8月至年6医院健康医学中心第一次进行食物不耐受项目检测且数据完整的健康体检者名进行调查分析,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统计软件由SPSS13.0完成。

3

结果

食物不耐受阳性组名,食物不耐受阴性组名,食物不耐受率为60.32%。两组年龄、性别、吸烟、体质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差异均有统计学差意义(均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食物不耐受与年龄、性别、体质指数显著相关,与高脂血症负相关;其中年龄因素,与≤40岁组比较,41~50岁、51~60岁及60岁组的OR值分别为1.(95%CI:1.~1.)、1.(95%CI:1.~1.)和1.(95%CI:1.~1.);性别因素,与男性相比,女性的OR值为1.(95%CI:1.~1.);体重因素,与正常体重者比较,体重过轻者的OR值为1.(95%CI:1.~2.);而血脂因素,与非高脂血者比较,高脂血症者OR值为0.(95%CI:0.~0.)。

4

结论

该体检人群中食物不耐受与高脂血症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联系,其作用机制有待深入分析。

一般认为,食物不耐受是复杂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是一系列与不同病原学相关的食物不适的主诉,人的免疫系统把进入人体的某种或多种食物当成有害物质,针对这些物质产生过度的保护性免疫反应––食物特异性IgG抗体。特异性IgG抗体与食物颗粒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组织(包括血管)发生炎性反应,表现为全身各系统的症状与疾病[1]。目前有关食物不耐受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但一些因素与食物不耐受之间的关系还不明确,有些因素的作用还存在争论,尤其目前困扰大家的血脂成分异常与食物不耐受的关系尚少见报道。为了探索血脂异常与食物不耐受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对健康体检人群进行了初步分析。

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纳入标准:选取年8月至年6医院健康管理研究院第一次体检进行食物不耐受项目检测的全体健康体检者名;排除标准:数据不完整者名予以剔除,实际分析名,有效率为89.60%。年龄平均(46.41±7.84)岁,其中男名,占69.03%,女名,占30.97%,体检者来自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

2调查内容和方法包括一般信息、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指标,一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籍贯和工作单位等,体格检查项目包括身高、体重和血压等,实验室指标包括血脂成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由专科高年资医师复核诊断、纠正错误分类后,按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编码。医院健康管理研究院专科医生并经老年医学研究所统一集中培训,考核合格后进行调查,医疗数据和查体记录详尽可靠。研究对象知情同意,研究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3检测方法和判定标准食物不耐受检测试剂盒(美国BIOMERICA公司)酶联免疫方法(ELISA)检测人血清中14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任何一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阳性即定义为食物不耐受,根据每孔吸光度及标准曲线计算IgG抗体浓度,并进行等级判定(0级50U/ml;1级50~U/ml;2级~U/ml;3级U/ml)[2]。体质指数(BMI)按中国成人标准[3]分组。高脂血症参照文献[4],即空腹血清TC≥5.18mmol/L或TG≥1.7mmol/L或HDL–C1.04mmol/L,其余为非高脂血症组。

4统计学方法采用Epidata3.0建库,双人(盲法)录入。统计方法采用χ2检验、非正态分布以M(QR)表示,正态分布数据采用±s表示,方差不齐的计量资料,Mann–WhitneyU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由SPSS13.0软件完成。变量赋值:年龄,1为≤40岁,2为41~50岁,3为51~60岁,4为60岁;性别,1为男性,2为女性;幽门螺旋杆菌感染,1为正常[超基准值(deltaoverbaseline,DOB)4],2为异常(DOB≥4);BMI(单位kg/m2),1为正常(18.5≤BMI24.0),2为体重过轻(BMI18.5),3为超重(24.0≤BMI28.0),4为肥胖(BMI≥28.0)。

二、结果1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如表1示,食物不耐受阳性组名,食物不耐受阴性组名,食物不耐受率为60.32%。除LDL–C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外,其余变量在食物不耐受阳性组和阴性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多因素分析结果食物不耐受与年龄、性别、BMI相关,其中,与年龄≤40岁组比较,41~50岁、51~60岁及60岁组的食物不耐受风险增加;与男性相比,女性食物不耐受风险增加;与正常体重者比较,体重过轻者的食物不耐受风险增加(表2)。而食物不耐受与与高脂血症负相关,与非高脂血者比较,高脂血症者食物不耐受风险降低[OR值为0.(95%CI:0.~0.)](表2)。

三、讨论食物不耐受正在世界范围内成为研究热点和难点,如何采取个性化饮食管理方案预防和控制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通过对食物不耐受与疾病的相关性分析发现线索,并对其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已成为现代健康管理新的着眼点和方向。高脂血症作为脂质代谢障碍的表现,对健康的损害主要在心血管系统,在我国近年的研究中发现越来越多的疾病与血脂成分相关[5]。有研究认为,高脂血症与饮食习惯有关[6]。

本研究对健康体检人群食物不耐受和高脂血症等因素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食物不耐受与年龄、性别、BMI相关,与高脂血症呈负相关。研究提示食物不耐受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加有升高的趋势,女性食物不耐受的发生率高于男性,体重较轻者较正常体重者更易发生食物不耐受,与其他研究结果相似[7,8,9]。和对照组比较,高脂血症者发生食物不耐受的可能性降低了12.1%,研究结果与其他研究有所不同。

既往有研究显示,海鲜类食物不耐受者发生高脂血症的概率较高,食物不耐受与高脂血症为正相关[10],甚至有研究分析认为食物不耐受与血脂成分无相关性[9]。综合分析原因,国内外的研究结论不一致可能与样本量有差异,且人群分布不同导致代表性受限有关,也可能与食物不耐受者与普通健康者饮食结构不同导致长期摄入脂肪类的食物量不同有关。也可能与某些潜在、未知的影响因素有关,值得深入探讨。

本研究设计为横断面研究,不能证实食物不耐受与高脂血症的因果关系,但提示二者之间可能存在某种程度的关联,具体机制有待深入分析和验证。本研究对象为单中心的健康体检人群,与社区人群有一定差异,结果应在更大样本社区人群中进行检验。事实上,食物不耐受受到诸多因素包括遗传和生活方式影响,阐明其影响因素作用和发生机制任重道远。

总之,随着食物不耐受与疾病相关性认识的逐渐提高,更多的慢性疾病与食物不耐受的关系会越来越明确。食物不耐受的检测和观察,可以及时发现日常饮食中存在的不适宜食物,为临床营养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中华医学杂志

长按上方







































北京中科医院是怎么样
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olongchem.com/jbzl/1302.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