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杀手高血脂
在上一个章节里,我们已经聊过了肥胖症——一种与现代生活方式如影随形的疾病。而在工业革命对人类健康的全方位挑战中,我们面临的绝不仅仅只是肥胖这一个问题。
大家大概都对“高血脂”这个名词不陌生。这种没有什么明显临床症状、大多数时候只能依靠各种实验室检验技术才能确定的疾病,已经伴随着中国工业化的进程慢慢从王谢堂前走向寻常百姓,从中心城市走向集镇农村,从高冷的医学名词变成了大众流行语。而更值得警惕的是,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高血脂及其可能导致的诸如动脉硬化、心脏病、脑卒中等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将会宿命般长期而深刻地影响每个普通中国人的生活。
作为后发展的工业国,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
如果跨越百年光阴,比较美国年和年之间疾病版图的变迁,我们会发现许多深刻的变化,它们或许会帮助我们预测中国人未来将要面对的健康挑战。
透过美国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多世纪前人们束手无策的许多致命疾病,已经被成功地封印在实验室或教科书里。肺结核的病死率从每10万人接近人降低到不到1人;消化道感染的每10万人病死率也从上百人降低到寥寥几人。总体而言,在20世纪初的美国,感染性疾病是第一大死因,接近一半的死亡要归咎于感染性疾病。而到今天,多谢抗生素和各种疫苗的发明、社会公共卫生系统的发展和社会动员力量的增强,仅有不到3%的死者可归咎于感染性疾病。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百年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始终在缓慢上升,从每10万人中不到人上升至约人。这一比例甚至超越了癌症,成为当代美国当之无愧的疾病之王。当然,我们必须承认,心脑血管疾病版图扩张的首要原因其实是人均寿命的延长。换句话说,是科学、临床医学和社会组织力量的进
化,使得许多可能在一百年前会因为感染性疾病和意外事故早逝的人,今天可以安全地活到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年纪——对于早逝的人们来说,心脑血管疾病反而是一种奢侈品。但是这个变化本身就雄辩地说明,随着社会发展程度的提高,未来的中国人也极有可能像今天的美国人一样,面临着心脑血管疾病的长期挑战和困扰。
事实上,中国卫生部的数据也清楚显示,出现高血脂问题的中国人可能已经超过一亿人,发病率已经在迅速逼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而高血脂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也已经成为威胁现代中国人健康和生命的头号杀手。
在这些疾病的阴影下,许多生于困难年代的中国人在终于庆幸可以不再挨饿、不再需要为明天一家老小的口粮担忧之后没多久,就不得不开始面对一个严酷的现实:吃饱肚子,真的只是走向健康生活的第一步而已。他们不得不开始艰难地改变着自己形成于饥饿年代的顽固生活习惯,时刻提醒自己少吃主食、少吃油腻、减少糖盐摄入、控制饮食总量、增加规律的体育运动,而这一切都并不容易。别忘了,我们的“吃货”身体,本来就是为食物短缺的环境准备的!在进化历史的绝大多数时间,贪吃多吃这样的“吃货”本能,不光不是缺陷,反而是动物生存和繁衍的巨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