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高血脂 > 疾病分类 > 腔隙性脑梗死需要治疗吗这篇文章帮你梳理

腔隙性脑梗死需要治疗吗这篇文章帮你梳理

发布时间:2022-7-7 14:52:48   点击数:
腔隙(lacune)这个名词,早已有之,因病理学家尸检发现脑组织上的空洞而命名。所以腔隙最初的含义是指血管周围间隙,后来Fisher教授将该概念纳入神经病学领域,将“小而深的脑梗死”定义为腔隙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多发生在脑深部,尤其是基底节区、丘脑和脑桥等部位。梗死灶的直径一般为2~15毫米,其发病率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0%。关于腔隙性脑梗死近年来比较统一的说法是:在多种致病因素下,如高血压、糖尿病、高凝状态等,颅内小穿支动脉受累闭塞后,其相应供血区发生脑组织缺血、坏死、继而液化所形成的在影像学上表现为直径在0.2mm~20mm之间的病灶。严格来讲,腔隙性脑梗死属于病理学名词范畴,不能单独作为某一个具体疾病的名称。如:年AHA/ASA发表的《21世纪卒中定义更新》中,并没有涉及腔梗定义。年AHA/ASA版本与年中国版本的缺血性脑卒中和TIA二级预防指南,均未提及腔梗。一方面,真实世界里腔梗的使用颇为广泛;另一方面,针对脑梗死的重要指南中却没有涉及腔梗。因此,虽然腔梗叫得欢,但是指南并未将大动脉病变所致脑梗死与腔梗截然分开。然而腔隙性脑梗死这一概念如此深入人心,可能由于这一概念没有与”脑梗死“截然分开,导致一些人看到报告单上的”腔隙性脑梗死“的描述,就以为以为自己马上回中风、马上会瘫痪。甚至部分医生也将腔隙性脑梗死与急性缺血性卒中划上等号。因此极有必要将腔隙性脑梗死的相关知识点作一简单的梳理,以加深理解、提高医学素养。发病机制旧版教材概念:腔隙性脑梗死是指在长期高血压病的基础上,大脑动脉的深支闭塞所引起的脑干和大脑半球脑深部白质的缺血性微梗死。近年教材纠正:腔隙性脑梗死是建立在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包括糖尿病、高血脂、抽烟、饮酒……高血病不是唯一的原因。(具体发病机理可参见下图)在解剖学上,小穿支动脉是颅内动脉的终末分支,这些血管没有侧支循环或者侧支循环很少,这意味着其遭受疾病打击的代偿空间极少。这些小穿支动脉因微小的动脉粥样斑块的破裂或者脱落导致该处脑组织血供中断,发生缺血坏死,继而坏死组织被巨噬细胞等清除,从而形成腔隙性脑梗死。当然,除小穿支动脉血管本身的病变所致该处脑组织缺血坏死产生腔隙以外,因多种疾病或机体高凝状态等产生的微小栓子亦可阻塞该处小穿支动脉,同样可以产生相应的腔隙性脑梗死病灶。临床表现和我们所熟悉的中风一样,腔隙性脑梗死同样在中老年患者中多见,男女均可发病,甚至在一些青年患者中也可见腔隙性脑梗死病灶。通常,大多数腔隙性脑梗死不会产生临床症状,因为小穿支动脉供血区面积很小,受累脑组织少,且受累脑组织即便坏死,其功能也会被其周围脑组织所代替,不会表现出相应临床症状。当然,如果相应部位多次反复发生腔隙性脑梗死,那么多次受累后则很有可能出现明显临床症状。另外如果梗死位置脑组织功能非常重要,周围脑组织无法代替其功能,这种情况下临床症状也将相对明显,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急性脑梗死,这就出现影像学受累很轻,但临床症状表现却很重。上述情况下出现的临床表现,被统称为腔隙综合征,可以表现为各种局灶性神经缺损症状和这些症状的各种组合,比如:

·纯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面部、舌头、身体不同程度瘫痪,但没有感觉障碍、失语等症状。

纯感觉障碍:患者经常感觉到半身麻木、受到牵拉、发冷、发热、有针刺感、疼痛、肿或沉重感。医生检查时可发现一侧肢体、身躯感觉减退或消失。

共济失调性轻偏瘫:主要发生在下肢,表现为疾病部位对侧纯运动性轻偏瘫,即半身不遂、面部瘫痪等,还可出现小脑性共济失调,即头晕、走路不稳等。

·感觉运动障碍:通常以身体感觉障碍为主,之后出现轻微偏瘫的症状。

·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患者有严重说话障碍、吞咽困难、一侧中枢性面部、舌瘫、患病部位一侧手轻度无力,同时伴有动作缓慢、笨拙,尤其是精细动作例如书写、绘画等更为困难,用手触摸鼻子方向不准,走路步态不稳。

手—口综合征:以口周为中心,出现半侧面部和同侧上肢远端(手部最明显)感觉障碍,无运动受累。

面舌综合征:下半面部及舌出现轻偏瘫,伴不同程度构音障碍,无失语。当腔隙性脑梗死反复多次发作时临床称之为腔隙状态,长期多次反复累及可出现严重临床症状,比如认知功能下降、双侧锥体束征等。一般的规律是某种腔隙综合征可以提示某一特定部位的病变,但临床实践中发现同一部位可发生不同类型腔隙综合征,同一腔隙综合征也可由不同部位受累引发。辅助检查与确诊腔隙性脑梗死病灶以卵圆形、不规则圆形多见,病变部位多发生在脑深部核团,比如壳核、丘脑、尾状核、内囊等部位。CT上,可见单个或多个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病灶,直径0.2mm~20mm,边界清,无明显水肿和占位效应;MRI上,腔隙性脑梗死病灶呈T1低信号,而T2高信号表现。

治疗

腔隙性脑梗死需要治疗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完全不必紧张。就像上面讲的那样,随着年龄的增加,到一定年龄,这个疾病几乎难以避免,在一定年龄的人群中,腔隙性脑梗死相当的常见。其次,尽早到神经内科就诊。因为,腔隙性脑梗死也仅仅是一个影像学的表现。虽然绝大多数的腔隙性脑梗死可以归于血管源性,但是极少部分也可能是其他疾病所引起,这就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检查来诊断和排除。最后,多数的腔隙性脑梗死不会有任何不适。但是,虽说个人没有任何不适,但是这也预示着您的脑血管可能已经有了小的问题。虽然现在问题不大,但是如果放任不管,以后发生严重脑梗死或记忆力下降的风险将会显著增加。这时候就需要进一步的筛查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腔隙性脑梗死,早期的干预这些危险因素,必要时进行药物治疗,防患于未然。对于有症状的腔隙性脑梗死病灶,必须积极治疗和干预,以免病情进展,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有效地控制高血压、高血糖,纠正高凝状态等。一般支持治疗,包括心电监测、通气支持、体温控制等。时间窗内排除禁忌后符合溶栓条件则须静脉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未行溶栓的急性发作患者需在48小时内尽快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发病24小时内,NIHSS评分≤3分,需尽快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21天,预防复发或进展。抗凝治疗:虽然急性期一般不推荐,但对于伴有房颤患者,可在急性发病后4~14天启动二级预防,且具体时间可适当增减。其它治疗:清除氧自由基、扩容纠正低血容量状态等。

预后

一般来讲,腔隙性脑梗死预后较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好,致死致残率也较低,相当一部分患者甚至可以基本完全恢复,但一开始发病就表现为较重临床症状者预后不良。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视频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olongchem.com/jbfl/12181.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