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面部、舌头、身体不同程度瘫痪,但没有感觉障碍、失语等症状。
纯感觉障碍:患者经常感觉到半身麻木、受到牵拉、发冷、发热、有针刺感、疼痛、肿或沉重感。医生检查时可发现一侧肢体、身躯感觉减退或消失。
共济失调性轻偏瘫:主要发生在下肢,表现为疾病部位对侧纯运动性轻偏瘫,即半身不遂、面部瘫痪等,还可出现小脑性共济失调,即头晕、走路不稳等。
·感觉运动障碍:通常以身体感觉障碍为主,之后出现轻微偏瘫的症状。
·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患者有严重说话障碍、吞咽困难、一侧中枢性面部、舌瘫、患病部位一侧手轻度无力,同时伴有动作缓慢、笨拙,尤其是精细动作例如书写、绘画等更为困难,用手触摸鼻子方向不准,走路步态不稳。
手—口综合征:以口周为中心,出现半侧面部和同侧上肢远端(手部最明显)感觉障碍,无运动受累。
面舌综合征:下半面部及舌出现轻偏瘫,伴不同程度构音障碍,无失语。当腔隙性脑梗死反复多次发作时临床称之为腔隙状态,长期多次反复累及可出现严重临床症状,比如认知功能下降、双侧锥体束征等。一般的规律是某种腔隙综合征可以提示某一特定部位的病变,但临床实践中发现同一部位可发生不同类型腔隙综合征,同一腔隙综合征也可由不同部位受累引发。辅助检查与确诊腔隙性脑梗死病灶以卵圆形、不规则圆形多见,病变部位多发生在脑深部核团,比如壳核、丘脑、尾状核、内囊等部位。CT上,可见单个或多个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病灶,直径0.2mm~20mm,边界清,无明显水肿和占位效应;MRI上,腔隙性脑梗死病灶呈T1低信号,而T2高信号表现。治疗
腔隙性脑梗死需要治疗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完全不必紧张。就像上面讲的那样,随着年龄的增加,到一定年龄,这个疾病几乎难以避免,在一定年龄的人群中,腔隙性脑梗死相当的常见。其次,尽早到神经内科就诊。因为,腔隙性脑梗死也仅仅是一个影像学的表现。虽然绝大多数的腔隙性脑梗死可以归于血管源性,但是极少部分也可能是其他疾病所引起,这就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检查来诊断和排除。最后,多数的腔隙性脑梗死不会有任何不适。但是,虽说个人没有任何不适,但是这也预示着您的脑血管可能已经有了小的问题。虽然现在问题不大,但是如果放任不管,以后发生严重脑梗死或记忆力下降的风险将会显著增加。这时候就需要进一步的筛查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腔隙性脑梗死,早期的干预这些危险因素,必要时进行药物治疗,防患于未然。对于有症状的腔隙性脑梗死病灶,必须积极治疗和干预,以免病情进展,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有效地控制高血压、高血糖,纠正高凝状态等。一般支持治疗,包括心电监测、通气支持、体温控制等。时间窗内排除禁忌后符合溶栓条件则须静脉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未行溶栓的急性发作患者需在48小时内尽快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发病24小时内,NIHSS评分≤3分,需尽快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21天,预防复发或进展。抗凝治疗:虽然急性期一般不推荐,但对于伴有房颤患者,可在急性发病后4~14天启动二级预防,且具体时间可适当增减。其它治疗:清除氧自由基、扩容纠正低血容量状态等。预后
一般来讲,腔隙性脑梗死预后较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好,致死致残率也较低,相当一部分患者甚至可以基本完全恢复,但一开始发病就表现为较重临床症状者预后不良。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视频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