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儿时模样的南瓜
去年暑假,在老家看见屋子里堆了许多南瓜,几天过去,还不见母亲拿来做菜,我有些纳闷,就问母亲为什么不做南瓜吃。
母亲说,现在有菜吃,吃不到那上面去了,也都不爱吃了,又说我想吃就给我做。
终究是家人都不爱吃了,我再说就觉着有点勉为其难了。
记得小时候,南瓜和冬瓜是整个夏季和秋季的主打菜,一直吃都从不会生厌。橙黄的大南瓜像磨盘,冬瓜则胖乎乎的浑身白霜。南瓜和冬瓜分排码在一个屋子里,在蔬菜断档的季节,给予了我们“食无忧”的满足和依靠,而对孩子来说,大小形态各异的瓜也是一种景观,引得围观、比较和谈笑,其乐陶陶,温馨之极,是现在的假南瓜玩具所无法带来的感受。
在老家,南瓜叫北瓜,不知出典何处,或者不挑地域,南北都生长?反着叫觉着挺好玩的。冬瓜属于夏天,为何名为冬瓜,恰才灵机一动,冬瓜浑身白色如霜雪,食之又能解凉,从内到外,不正有冬天的感觉和味道么,名为冬瓜,倒是恰如其分的。
这次返温,母亲特地给我准备了两蛇皮袋南瓜,临行前一晚,我将一袋放置在一楼房间,但第二天赶早出发,急急忙忙就忘了拿,一路快马加鞭无暇顾及,到家清点才发现落下一袋南瓜,好是可惜!
如今留守家园的人不吃南瓜了,离开家园的人却还保持着原来的饮食习惯,孰变孰不变,让我有点怔忡惶惑了。
每年南瓜上市,我都会隔三岔五地买来吃,还是采用老家的那种做法,跟所有的炒菜一样,热油炒几下,加水漫过南瓜,加盐拌动几下,熟了就不要再翻动,直接盛盘,以免烂成糊了不美观。
虽然烧制简单,但火候还是颇有讲究的,以南瓜块有型熟透、汤水将干未干为宜,这样菜形美观,味道香甜浓郁。
加盐也有我自己小小的嗜好,不可太淡,不能让甜味占了上风,稍放咸一点点,我喜欢这咸甜的感觉。
在温州,南瓜一般切成小丁,放几颗红枣一起煮汤,酒店饭肆都有这道南瓜红枣汤,很受食客的欢迎,我也喜欢,但是在家却从没这样做。
有一年去安吉学习,闲暇间去游览大竹海,这里可是拍摄过《卧虎藏龙》哦,绿波浩淼的美景震撼而养眼,之后在附近农家乐用餐,还意外地吃到了南瓜炖排骨,大块带皮的南瓜和大块排骨混搭,盛在一个大钵里,新鲜而丰足,带皮煮应是出于保持菜形,虽然看起来粗朴不讲究,但吃起来却更浓郁的,排骨和南瓜相互渗透的咸甜鲜香,令我记忆深刻,但我回家也没有尝试这样做,看来儿时的习惯太根深蒂固了。
小时候还吃过一次南瓜饭,至今还觉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一天,奶奶兴致很好地说给我们做南瓜饭。仿佛我就站在锅边,看着奶奶做,做好后奶奶笑呵呵地问,好不好看啰!满意之感得意之情溢于言表,白里透黄的南瓜饭清清爽爽,煞是诱人,最可贵的是毫无糊糊沓沓之感,吃起来香甜可口,味道极美,大快朵颐的场景至今还让我时不时地想起。
最近我还问母亲和姐姐,南瓜饭怎么做呢,但都没有得到令我信服和满意的答复,奶奶的南瓜饭看来只能留在记忆里,再也没有办法复制了!
回温州次日,我便开了一个南瓜,凭切开的响裂声,就能断定这瓜很甜,再看皮与肉之间有一道厚厚的绿线,又听刮皮时清脆声,那肯定是沙沙的,甜甜的了。
看着南瓜切开后渗出的水分和油珠,依旧新鲜如初,我突然感觉惊讶:南瓜为什么不干枯呢?
厚绿线必甜而沙常德连续一个多月的干旱无雨,温度常达39、40℃,有些河流干涸见底,很多树木没有挺过去,院子里结满了橘子的大树也枯死了四五棵,眼看着的橘子是吃不到了,室内放置一天的茄子皱巴巴的,但奇怪的是,南瓜放置几个月毫无变化,不禁令我大叹。
我问小侄为什么有这个现象,他说角质层厚,我想肯定不仅仅是因为此吧,不管怎么说,南瓜就是这么神奇!
更神奇的还在于它的功用。一直以来,我只是单纯地喜欢吃而已,从小深种的习惯,到底都会成为一种舍之不去的情怀,尤其对于少小离家的游子,过去的味道总会在不经意间打开乡愁的闸门,而这次,我暂时放开感性的情怀,特地上网查了查,看似普通的南瓜,其功效超出了我的想象。
谁都知道,糖尿病人对食物的禁忌很多,能吃的只是少数食物,尤其不能吃含糖食物,但是,能吃南瓜,意不意外?因为南瓜含有果胶,能调节胃内食物的吸收速度,使糖类吸收减缓,可溶性纤维素可以推迟胃内食物的排空,控制饭后血糖上升,不仅如此,南瓜还能避免高胆固醇及高血压的发生,南瓜竟然可以防止高血糖,高血脂及高胆固醇,这令人忌惮的“三高”!另外,南瓜还有助于保护视力,帮助消化,缓解便秘。
有如此多的妙用,看来我下次回家还是要母亲多做南瓜吃,而且还要说服家人重新爱上南瓜。话到此际,我又记起了少时也常吃南瓜叶、南瓜花、酸制的南瓜皮、小籽瓜,炒起来都各具风味,令人怀想。
漫坡漫坎的南瓜藤,随地而生,肆意伸展,不知不觉间,南瓜早已在藤叶的遮掩下悄悄长成,静静地躺在那里,等待着我们去寻觅和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