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去医院体检,做了头颅CT或核磁共振(MRI)检查后,发现体检报告上赫然写着“腔隙性脑梗死”六个大字。这时,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心头一惊:我怎么就脑梗死了?我也没啥症状啊?我以后会不会瘫痪呀?一连串的问题接踵而来。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聊聊“腔隙性脑梗死”那些事儿。
什么是腔隙性脑梗死?
在没有CT和核磁的年代,发现脑内病灶的唯一方法就是对已逝世的人的大脑进行病理检查,又称为尸体解剖,而“腔隙”这个词最早其实就是从尸体解剖中来的。年,法国医师AmedeeDechambre在巴黎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记录了脑内小空腔的现象,并将其用法语命名为lacunae,中文翻译为“腔隙”。年,医院的CharlesMillerFisher指出,“腔隙”的产生源自脑内小动脉闭塞导致的脑梗死,又被称为腔隙性脑梗死,大多数患者不伴随临床症状。
研究显示,中老年人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率可高达20%~55%,且年龄每增加1岁,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率将增加3%~8%。打个可能不太恰当的比方,如果把健康的大脑看作一块豆腐,那么年龄就像是低温,只要时间足够长,早晚会把脑子变成布满小空腔的冻豆腐。因此,腔隙性脑梗死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几乎必然会出现的一种改变。
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一般而言,腔隙性脑梗死主要发生于脑深部组织内,大脑皮层下较为少见。这是由于大脑皮层下具有较丰富的软脑膜血管,形成网状的侧枝循环,可以相互代偿,因而小的腔隙性脑梗死较少发生;而深部白质内只有独立的终末小血管,相互之间联系不多,故该区域的小动脉发生堵塞后很容易出现梗死的情况。
由此可见,脑小动脉硬化严重者好发腔隙性脑梗死,而所有能够引起脑小动脉闭塞的因素,都可能导致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高血压!基础血压升高可引发脑小动脉硬化,从而显著增加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率。心脑血管疾病如冠状动脉狭窄、脑血管狭窄、糖尿病、高血脂等也会增加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率。已知吸烟可加速脑动脉硬化的进程,不吸烟或戒烟则有利于延迟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或减少病灶数目。
腔隙性脑梗死有哪些危害?
虽然绝大多数孤立存在的腔隙性脑梗死在发现时往往是没有任何症状的,但是随着腔隙性脑梗死的不断增多,病灶与病灶之间发生融合,可导致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精神情绪异常等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率显著增加。
脑卒中
一项纳入名健康人群、平均随访6.3年的研究结果显示:影像学检查(颅脑CT或MRI)发现腔隙性脑梗死者,未来罹患脑卒中的概率与未发现腔隙性脑梗死者相比,升高3.66倍。
认知功能障碍
腔隙性脑梗死导致认知功能障碍增加。认知功能障碍通俗来讲就是智能下降,严重者可导致痴呆。研究显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较正常人群高出2~3倍,同时在已经出现痴呆的患者中,如果影像检查发现腔隙性脑梗死,则痴呆程度往往更加严重。
各类精神情绪异常
一项针对60岁以上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研究发现,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抑郁症发生率可高达40%~50%。
体检发现腔隙性脑梗死,该怎么办?
虽然腔隙性脑梗死在短时间内可能不会造成很大危害,但却预示着人体最重要的退行性疾病——动脉硬化从“生病阶段”进入到“发病”阶段,同时还可能引发很多疾病的发生,因此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如何预防和延缓腔隙性脑梗死?首先,应尽量避免所有可能的危险因素,如前文提到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其次,尽量减少酒精和烟草的摄入。
同时,由于腔隙性脑梗死与脑血管疾病高度相关,因此,也可以作为脑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预警指标,一旦发现腔隙性脑梗死,建议立即进行脑血管疾病的相关筛查,并接受相应的健康干预,如饮食调节、运动康复、药物治疗等,从而延缓疾病进展。
如果颈部血管出现狭窄或斑块,也可能导致脑供血不足,建议通过颈部血管彩超或头颈CTA进行筛查。由于超声、核磁影像检查等对于操作技师具有较高的要求,建议医院进行脑血管疾病的相关筛查,如福建中医药医院的胸痛中心卒中中心。
如果把腔隙性脑梗死的程度看作记录大脑年龄的年轮,通过改善生活习惯(低盐低脂低糖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等)和定期(每年1-2次)健康体检,就可以拨慢大脑时钟的进程,让我们的智慧得以维持更长的时间。
正如《越过山丘》那首歌所描述的意境一样,如果我们能越过山丘,遇见20年后的自己,除了留给那时的自己努力打拼世界的回忆之外,也别忘了为自己留下一个健康聪慧的头脑……
本文来源:搜狐健康
福建省二院健康管理中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