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来,中国人的血脂水平一路攀升,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保持着“神同步”。一项全国性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成人的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高达40.40%,也就是说,十个成年人当中就有四位患有血脂异常。
据统计部门估计,年-年期间,与血脂异常相关的心血管病事件将增加万例。更值得注意的是,儿童、青少年人群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也有明显升高,这预示着未来中国成人将有更高的心血管病事件风险。
高血脂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危害?得了高血脂应该怎么办?
吃出来的高血脂
大家都知道饮食油腻、较为肥胖的人容易得高血脂。中医认为,这和脾胃硬化有关,这类患者的最典型症状就是头昏、身重。
症状:饮食不健康会导致脾功能受损,不能运化水湿,就会导致水湿停聚。《黄帝内经》说“因于湿,首如裹”,就是这个意思,被湿气困住了,头总是觉得像裹个什么东西似的。水湿往上走,会产生头昏的感觉;水湿往下走或在身体的部位沉积,会产生身体沉重的感觉。
气出来的高血脂
中医把焦虑、压力大、精神高度紧张、抑郁、熬夜等情志因素导致的紊乱、代谢异常称为“气出来的高血脂”。
原因有两点:其一,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过甚或过久的情志活动影响肝脏功能运行,导致其疏泄能力下降,多余的血脂无法排出体外,这是导致高血脂症的一个原因;其二,肝和脾之间关系密切,容易互相影响,脾功能受损也会引起血脂的异常。
症状:这类患者的典型症状是面红目赤。生气会导致肝气、肝阳、肝火上亢,血气上冲到达面部,表现出面红;肝的生理、病理状况可由眼睛反映出来,肝火旺盛的病人的眼睛会比较红。此外,患者还可能会出现眩晕头痛、胸胁胀满、心烦易怒、舌边尖红等症状。
老出来的高血脂
有些中老年人在退休前血脂并不高,在退休后,虽然体重没有增加,饮食习惯也没有变化,但血脂却逐年升高,这种就是老出来的高血脂。通俗点来说,血脂升高主要是由脏器功能衰退引起的。在这种情况下,对血脂影响最大的脏器是肾脏。
高血脂和肾脏有密切的关系。举例说明:肾虚会影响肝脾的功能,从而引起血脂代谢的紊乱;另外,肾虚也可能造成血脂蓄积,导致高血脂症。
症状:如果是这种情况造成的高血脂,患者的典型症状是腰酸耳鸣。除此之外,脱发、牙齿松动、夜尿频繁也是此类患者的常见症状。
关于高脂血证的四大误区
误区一:因为瘦,所以血脂肯定不高
虽然,我们把高血脂称作“富贵病”,但它绝对不是胖人的专利,事实上,血脂水平与体型并无必然联系。
从病因来讲,血脂异常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血脂异常系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导致,多无明确的病因;继发性血脂异常则继发于糖尿病、高血压、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低下等疾病。由此可见,瘦人并不可高枕无忧。
误区二:没有不舒服就不用管
大多数血脂异常的患者并没有感到不舒服,有些朋友因此而轻视了这个疾病。正如前文所述,如果长期得不到控制,持续的血脂异常可损害心脑血管、皮肤、眼底和胰腺等多个器官,造成心梗、脑梗、胰腺炎等严重的病变。
误区三:血脂异常只要忌口就行很多朋友觉得血脂偏高、胆固醇高是因为“吃的太多,动的太少”造成的。原来,只有30%的血脂来源于食物的消化吸收,肝脏等器官合成的血脂占70%。因此仅靠饮食控制血脂是起不到理想的作用的。
误区四:血脂降至正常就可以停药
继发性血脂异常可随着原发疾病情况的改善而改善,但医学发展至今,许多血脂异常的原因还不明确,无法祛除疾病的根本原因。只有坚持服用调脂药物,将血脂维持在正常水平,可明显减少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的发生率、致残率和死亡率。
生活中的三个注意
血脂异常与饮食和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饮食治疗和改善生活方式是血脂异常治疗的基础措施,无论是否选择药物调脂治疗,都必须坚持控制饮食和改善生活方式。
首先,饮食上建议每日摄入胆固醇小于毫克,摄入脂肪不应超过总能量的20%-30%,一般人群摄入饱和脂肪酸应小于总能量的10%,而高胆固醇血症者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应小于总能量的7%,反式脂肪酸摄入量应小于总能量的1%。脂肪摄入应优先选择如深海鱼、鱼油、植物油等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
其次,加强锻炼,控制体重,建议进行每周5-7次、每次30分钟中等强度代谢运动。但对于已经有心脑血管改变、由心脑血管事件风险的患者,运动计划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
再次,要完全戒烟和有效避免吸入二手烟;同时,即使少量饮酒也可促进甘油三酯水平进一步升高,因此提倡限制饮酒。
赞赏